近期,英偉達 CEO 黃仁勛關于中國芯片僅落后美國 “幾納秒” 的言論引發廣泛討論,這一說法在科技界和產業界掀起了不少波瀾。從公開報道看,黃仁勛是在一檔播客節目中提出這一觀點的,他同時強調中國擁有豐富的人才儲備和激烈的內部競爭,具備極強的芯片研發制造潛力,呼吁美國政府允許科技企業參與中國市場競爭以提升美國影響力。
若從技術代差的客觀角度分析,“幾納秒” 的表述顯然帶有一定修辭色彩。當前全球頂尖芯片制程已進入 3nm 量產階段,而中國企業通過 DUV 多重曝光技術實現的 7nm 芯片量產,在物理制程上與美國仍有兩代左右差距,這種差距體現在芯片性能、功耗和良率等多個維度。以 AI 芯片為例,英偉達計劃恢復出貨的 H20 GPU 雖為中國市場特供版,但其性能與美國本土的 A100 相比仍有明顯差距,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實際技術壁壘的存在。不過黃仁勛的言論并非完全脫離現實,中國在芯片設計領域的進步確實不容小覷,華為等企業公布的最新技術路線圖顯示,國產 AI 芯片在特定場景下的推理性能已接近國際主流水平,部分初創公司的定制化芯片也獲得了超大規模企業的資本支持。
更深層次看,這一觀點背后蘊含著英偉達的商業考量和對全球產業格局的判斷。作為曾在中國 AI 芯片市場占據 95% 份額的企業,英偉達顯然不愿因美國政府的出口限制而失去這一重要市場。黃仁勛多次強調中國市場的重要性,以及開放競爭對各方利益的契合,某種程度上也是在為企業爭取更寬松的政策環境。與此同時,美國的技術封鎖確實倒逼中國加速了 “去美化” 進程,中芯國際在 7nm 制程上的突破、長江存儲在存儲芯片領域的進展,以及國產 EDA 工具和半導體設備國產化率的穩步提升,都顯示出中國產業鏈自主化的堅定步伐。
但必須清醒認識到,芯片產業是一個高度依賴協同創新的復雜生態,中國在高端光刻機、關鍵材料等領域仍面臨 “卡脖子” 問題,這些并非短期內能夠完全突破。黃仁勛將差距形容為 “幾納秒”,既肯定了中國的追趕速度,也可能低估了基礎工業能力的積累難度。對于中國而言,這種言論既可以看作是對產業進步的認可,更應成為持續攻堅核心技術的動力。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,中國芯片產業需要保持戰略定力,既要正視差距,也要看到自身優勢,通過持續的研發投入和產業鏈協同,逐步實現從跟跑到并跑、領跑的跨越,這或許才是對各類外界評價最有力的回應。